1.钢筋网片的交叉点要用铁丝扎牢,钢筋网片中钢筋的位置要固定;
2.板和墙的钢筋网,除靠近外侧的三排钢筋的交叉点(有的按两排钢筋要求)外,所有钢筋均应扎牢(钢筋不得错位),中间部分的交叉点可交错扎牢(相互交错,梅花排列),但受力钢筋不得错位。这是原则。注意钢筋双向受力,必须全部扎牢;
3.框架梁、柱的箍筋应与受力钢筋垂直绑扎,交叉点用绑丝绑扎牢固。当柱中竖向钢筋搭接时,搭接部分有三个绑扎点,钢筋不发生位移。
4.柱内竖向钢筋搭接时,角部钢筋的弯钩应与模板成45°(多边形柱为模板阴角的平分角,圆形柱应垂直于模板切线)。中间钢筋的弯钩应与模板成90度。用插入式振捣器浇筑小截面柱时,吊钩与模板的夹角不得小于15°。
钢筋混凝土路面用焊接钢筋网片的直径 间距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的规定。当采用冷轧带肋钢筋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纵向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横向钢筋间距不应大于300mm。焊接网的纵横向钢筋宜采用相同的直径,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钢筋混凝土路面补强用的焊接网可按钢筋混凝土路面用焊接网的有关规定执行。
(1)混凝土路面与固定结构连接的膨胀缝不能设置传力杆时,可在相邻结构的板端配置双层焊接钢筋网;或在板厚约6-10倍的长度范围内,板厚逐渐增加20%。
(2)混凝土路面与桥梁相连时,桥头设置搭板时,应在搭板与混凝土面板之间设置6个钢筋过渡板。桥梁倾斜时,钢筋混凝土板的锐角应采用焊接钢筋网加固。
(3)在混凝土横向穿越混凝土表层,其顶面至面层底面的距离小于400mm或嵌入基层时,在构造物顶宽及两侧,混凝土面层内应布设双层焊接钢筋网片,上下层焊接钢筋网片各距面层顶面和底面1/4一1/3厚度处。
混凝土面层下有圆形管状构造物横向穿越,顶面与面层底面的距离小于1200mm时,在构造物两侧,混凝土面层内应布设单层焊接钢筋网片,焊接钢筋网片设在距面层顶面1/4一1/3厚度处。
工后其力学性能会发生什么变化?冷拉是在常温下将钢筋在超过屈服强度而低于抗拉强度的某一应力下进行拉伸加工,可以在一定程度下提高钢筋屈服强度,使钢筋伸长,起到节省钢材、调直钢筋、自动除锈、检查焊接质量的作用。冷拉钢筋的应用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规范、规定,对于承受动荷载的构件等严禁使用冷加工钢筋。冷拔是将直径为6~8mm 的 HPB235级热轧钢筋,用强力拔过比其直径要小的硬质合金拔丝的模具,在模具中钢筋除了受拉外还受到很大的侧向挤压力,从而使钢筋在长度和直径两个方向都产生塑性变形,截面积减小,长度增加。冷拔比冷拉作用强烈,在冷拔过程中,钢筋不仅受拉,同时还受到挤压作用,经过一次或数次的冷拔后得到的冷拔低碳钢丝,其屈服强度可提高40%~60%,但同时失去软钢的塑性和韧性,具有硬钢的特点。对于直接承受动荷载作用的构件,如吊车梁、受振动荷载的楼板等,在无可靠试验或实践经验时,不宜采用冷拔钢丝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处于侵蚀环境或高温下的结构,不得采用冷拔钢丝预应力混凝土构件。钢材经冷加工后,在常温下存放15~20d,或加热到100~200℃,并保持2h左右,钢材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进一步提高,而塑性和韧性逐渐降低,这个过程称为冷拉时效。前者为自然时效,后者为人工时效。钢筋冷加工以后再经过时效处理,其屈服点、抗拉强度及硬度进一步提高,塑性及韧性连续降低。一般强度较低的钢材采用自然时效,而强度较高的钢材则采用人工时效。
您好,欢迎莅临胜帅实业,欢迎咨询...